图片
深改风云每日2更,早晚相伴🌙知风云:从2019年到2025年,国务院国资委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关于中央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年度通知。这绝非简单的常规动作,而是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这七份文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织就了一张日益严密的内控监管“天罗地网”。地方国企也可参考学习。
本文将沿着这七年的政策轨迹,深度剖析其间的演进逻辑与核心脉络。帮助您看清监管趋势,理解顶层意图,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把稳手中这份沉甸甸的国有资产方向盘。
图片
在过去,企业的内控、风险、合规管理,常常是各管一块,部门墙高筑,信息不通,形成了“九龙治水”的局面。风险来了,责任不清;合规要求,落地不畅。
2019年,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纲领性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的内控体系。
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内控、风险、合规不再是三张皮,而是要融为一体。
最终目标是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这份文件为后续所有工作定下了总基调,要求企业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壁垒,实现职能协同。
紧接着的2020年,是“施工图”的细化之年。《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央企在2020年1月20日前,必须明确内控职能部门或机构并上报。
同时,提出了“各级企业自评当年全覆盖、集团监督评价3年全覆盖”的硬性要求。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框架已经搭好,接下来就是要“真刀真枪”地干,确保体系上下贯通,全面覆盖。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整合”。对于广大地方国企的领导干部而言,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所领导的企业,在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上,是否真正实现了内控、风险、合规的协同?还是依旧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旧模式中?
图片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21年至2023年,政策焦点精准地转向了执行与实效。
2021年,《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直面问题、毫不避讳,明确指出了部分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单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评价流于形式、境外管控缺位、信息化系统未发挥刚性约束作用等。
为此,提出了构建“1+N”内控制度体系,要求制度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同时,首次在年度风险评估中引入了《风险分类监测指标体系》,推动风险研判从定性向定量转变。
2022年,《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关键词是“标准化”与“技防技控”。通知要求,央企要在年底前抓紧完成资金、金融、招投标、购销等重要业务内控制度的标准化工作。
更重要的是,明确提出要推动内控工作由“人防人控”向“技防技控”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管控流程,减少人为干预,让制度长出“铁齿钢牙”。
2023年,《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则将内控提到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新高度。政策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适应的中央企业内控体系”。
在追责问责方面,要求对发现的违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构。对境外单位的内控要求也空前细化,覆盖到财务主管派出、负责人提级管理、中介费用监管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方方面面。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动真格。对于更多地方国企领导而言,需要反思:企业的内控措施是否真正嵌入了业务信息系统,能否做到自动识别并终止违规操作?对于监督评价发现的缺陷,整改是否彻底,责任是否追究到位?
图片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打基础和强执行,那么2024年至今,则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监管纪元——智能化穿透式监管。
“穿透”是理解这一阶段所有政策的“题眼”。它意味着监管的视野不再满足于一级看一级,而是要“一竿子插到底”。
2024年的通知《关于做好2024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为穿透式监管做了充分铺垫。文件要求打造“全覆盖、强约束、严监管”的内控体系,政策中两个全新的提法值得所有领导者关注。
一是建立重大内控缺陷倒查问责制度:对发现的重大问题,不仅要整改,更要倒查制度设计和执行环节的深层次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内控问责。这意味着追责将成为常态。
二是强化业务信息系统关键节点控制:要求对已上线的系统开展“内控穿行测试”,排查人为规避系统监管等缺陷。这表明,监管的目光已经深入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2025年的通知《关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则正式吹响了“智能化穿透式管控”的号角。这是对过去所有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极为深刻。
穿透的维度:要求实现自上而下全级次、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穿透,目标是“打破信息孤岛,消除监管盲区”。
穿透的手段:核心抓手是“智能化转型”和“数智化手段”。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苗头性、隐秘性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穿透的领域:聚焦11类重大问题风险,重点穿透监督重大预算、经营投资、产权管理等领域。
穿透的治理:创造性地提出“管理授权与内控治理挂钩机制”。即对内控存在缺陷、管理失效的下属企业,要及时“提级管理或调整收回授权”。授权不再是“一授了之”,而是动态的、有条件的。
本阶段的政策要求是对领导力、管控力的终极考验,您需要思考:
“看得清”吗?我能否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看到三级、四级甚至更深层级子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和资金流动情况?
“管得住”吗?集团的授权是否科学?我们有没有每年至少穿透评估一次授权的执行情况?对于高风险的下级单位,我们除了发文、开会,还有没有更刚性的管控手段?
“问得准”吗?企业的责任体系是否清晰?能否实现从“业务穿透”到“责任穿透”,让经营过程可追溯、可核查、可问责?
图片
回顾这七年的政策演进,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条贯穿始终、不断深化的主线:
从“九龙治水”到“三位一体”:彻底告别了内控、风险、合规各自为战的时代,转向高度整合、协同高效的统一管控体系。
从“纸面合规”到“刚性约束”:监管要求不再停留在制度文本上,而是通过信息化锁定、常态化问责、与考核挂钩等方式,让内控要求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从“分层监督”到“一穿到底”:监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毛细血管的全面透视和精准管控。
连续七年的内控工作部署,用心良苦,意蕴深远。这不仅是防范风险的安全网,更是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迈向世界一流的加速器。内控早已不是审计、法务部门的分内事,而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挂帅、亲自推动的“一把手工程”。
图片
图片
划重点!国企党组织前置讨论的3个区分国有企业融资必须明白哪些政策?一张图看明白科技成果“先试后买”是什么?国有企业该如何“试”?2025年科改双百改革如何深化?“四量”改革成效咋评估?万亿市场机遇,供应链金融如何赋能实体经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